清代隶书大家张祖翼曾经评说:“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,竟无人学《石门颂》者,盖其雄厚奔放之气,胆怯者不敢学,力弱者不能学也。这个意思是说,虽然《石门颂》很不错,但学起来很难。《石门颂》作为隶中草书,历来被一些书法大家所钟爱。例如当代著名书法家何应辉、李守银等,都是在《石门颂》上有所成就的。但作为书法大赛来说,我们所提交的创作作品,并不能原模原样的照搬上去,这是不行的。
图片
大家可以从上面这幅创作作品中可以看出,它是来自《石门颂》风格的,尤其是继承了《石门颂》线条的风格,正如沃兴华所说,想要写好《石门颂》,就要让它的线条去散步,尽可能地表现“放”的姿态。意思是说,如果要在《石门颂》上表现到位,就要让线条来出彩,只要线条表现出了《石门颂》的精神,那《石门颂》也就写好了。这幅作品究竟是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《石门颂》精神的?下面我们一起进行一些分析,供大家参考。
图片
第一,扎实的学古能力才是书法创作的根本。提起学习书法,有的人虽然很喜爱,但在临帖时,却放任自由,而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,作者在临古学古方面,功力扎实,把《石门颂》中的线条力量表现到位。它的线条就像是一根铁棍钢丝一般,既饱满,又有韧劲,线条中的力量显得尤为强大。一位书法家曾说,如果想要学会《石门颂》,就要从线条的力道上去多下功夫。这幅作品在创作中,始终以线条的这种力道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使人看后,就会觉得作者在这方面是下了足够多的功夫的。
图片
第二,《石门颂》的长线会散步。我们从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,作者在处理一些撇画或捺画时,总是会让这些线条去“散步”,尽可能地把它甩得远远的,其实,如果从《石门颂》的风格上来看,这并不是作者自己的发明创造,而是古人早早就给我们给出了提示,长线甩出去,就会让字的重心更加稳固,因为在字的造型上,作者经常会用疏密来造势,例如中间收得很紧,而在遇到长线时,便会形成了一个疏密对比的关系,这是作者在造型、造势方面的聪明之处。
图片
第三,创新《石门颂》,表现艺术性。入选书法大赛的作品中,除了书法的取法、字法、笔法、墨的常规表现外,还要在艺术性上要有自己的特点。这幅作品中,我们可以看到,作者紧紧把握《石门颂》风格的创作主线外,还在艺术性上着重创新。在字的大小、墨色上的干枯浓淡变化,空间的疏密上,都有规范性的创新做法,尤其是在字内空间上,作者把每个字的造型作为创作的根本问题,注重字的重心与线条的长度对比,形成了字内空间上的疏密变化,可谓是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。
图片
当然,《石门颂》风格所产生出来的流派很多,例如何应辉先生所创作的作品,是一种纤细式的风格,而李守银的风格,则是一种粗犷式的风格,这些都是人们在探索实践中所悟出的精神风格。但这幅作品依然用了细线的表现方法,在墨色上、在字内空间上很是注重《石门颂》的精神风貌,也是值得赞赏的推崇的。大家觉得呢?
图片
就上面的这些《石门颂》风格的书法作品,大家还有哪些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观点,一起讨论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极速赛车平台怎么找客服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